《柳永及其词之研究》(A Study of LiuYong and HisLyr·ics),是中国词学史上第一部用双语写成的词学研究著作。原用英文写成,后由作者自己重写为中文。近日中译出版社将其英文版和中文版合并出版。
作者梁丽芳(LaifongLeung)女士,是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、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执行会长。她原籍广东台山。从小随家人移居香港,接受英语教育。在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肄业,转到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卡尔加利大学学习。大学毕业后,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著名词学家叶嘉莹先生读研究生,1976年完成硕士论文Liu Yung and HisLyrics。
《柳永及其词之研究》是我所见成书年代最早的一部柳永词研究专著,距今已有40多年。让人惊叹的是,现在读来依旧充满了新鲜感和厚重感,完全没有被后来居上的同类著作替代的陈旧感、违和感。作者当年的创新意识是何等强烈而超前!学养又是何其深厚!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,祖国内地的词学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,即使偶有论著,也是政治批判的多,鲜有纯粹的文学艺术的探究。而本书注重柳永词词调特色、用字与意象、节奏与结构等艺术研究,放在当时特定的时空背景来评量,更是空谷足音。
词之为词,词体与诗体有别,在于词有词调。作为一种音乐文学,词要配合音乐曲调来创作。因而,用什么调、创多少调、用多少调,能体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贡献。柳永的创调之功,虽然历来受到重视,但本书著者是第一次用具体的统计数据,用比较分析的方法,令人信服地阐明了柳永的用调特色和对慢词的艺术贡献。作者依据具体的统计数据,指出柳永213词用了127个词调,有17个词调分属不同的宫调;进而指出,柳永慢词自由及富有弹性的分句形式,是与他的音乐造诣分不开的,他懂得在什么地方把句子加长或缩短,以配合音乐,又能兼顾到歌者的演唱效果。若不是柳永,北宋流行民间的慢词早已销声匿迹,这一份丰富的文学遗产便会付诸东流;若不是柳永大量填写慢词,奠定了长调的形式体制,则在北宋小令山穷水尽之后,词的生命便会完结。这是很有学术见地的判断。
作者学术视野开阔,有着强烈的词史意识,不是就柳词论柳词,而是在词史流变中考察柳词的特色,既探讨了柳词的贡献,也揭示了词史的变迁。
柳永奠定了慢词的体制,早成共识。但过去很少有学者阐明柳永在创造性运用慢词的同时,给词开拓了什么样的新境界。本书作者在《柳词的主题世界》一章中,从主题的角度系统分析了柳永对词境的转型与拓展。唐五代的闺怨词,虽然精美,但女性抒情主人公是类型化的。而柳永笔下的妇女,一改唐五代词中温柔敦厚、怨而不怒的女性形象,大多敢怨、敢怒、敢言和敢爱,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生活气息。唐五代时期典雅温柔的思恋词,到了柳永手中,也发生大幅度的转变。原来多是女性思念男性,而柳词则多是男性对女性的思恋;以前写男欢女爱都比较矜持,柳词则大胆而毫无保留。
柳永词在转型之外,更多有开拓。在词人的内心世界层面,他第一次以自我化的男性身份,坦白直率地描写了在羁旅行役途中的忐忑心绪,也毫不隐讳地表达了对往日京城风流生活的留恋,一改往日诗人提到京城总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思维定势。在词人外在的生活世界层面,他像写生的画家,描绘了羁旅行役途中所见自然山川的大好风光;又像摄影师,以远近镜头交替的方法,藉着富于代表性的意象,形象地描写了杭州、苏州、成都、汴京等城市的风貌,从而大大拓展了词的艺术空间,把词从闺怨亭台的狭窄范围解放出来,而换之以广阔的大自然背景,以及生气蓬勃的市民活动场面。
柳永对词境有开拓,在词的语言、节奏、结构方面也多有探索和新变。最值得关注的,是他长期生活在底层市民之间,以反叛的精神,漠视一般士大夫文人以白话入词为俗的观念,大胆吸收民间的俗语、口语入词。作者指出,唐五代词的语言,经过两百多年的重复使用,已经变得陈词滥调,若不革新,则会变成死文字。词的生命也就完结了。幸好柳永及时利用慢词的形式,吸取了民间的口语,丰富了词的语言,恢复了词的生命。他的羁旅行役词,把白话与雅词成功揉合,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效应。
为了与慢词的体制相适应,柳永创造性地运用了此前诗词中很少用的新句式,如领字句、连绵句。作者独具慧眼地指出,柳永是北宋第一个成功大量运用领字的词人,领字对慢词的影响极大,它不但影响了慢词的句式与节奏,还改变了慢词的结构。作者还发现,柳永是北宋第一个大量运用连锦句的词人,也是第一个利用连绵句大大改革了词体结构的词人,连绵句创造了慢词的流动性节奏与连贯性结构,皆发人所未发。
柳永的慢词,为后来词人建立了典范。然而,这个典范体现在哪些方面,前人语焉不详。作者从三个层面作了精细化的分析:一是用韵上,柳永慢词的韵位比较稀疏。唐五代小令韵距紧密,节奏易趋缓滞,而慢词稀疏的韵距,可延长语句,加上虚字的运用,可淡化意象的浓度,进而强化节奏的前动性。二是在句式句法上,柳永创造性地用对句、排句、领字和连绵句来创造慢词的连续性与统一性。三是结构上,用层层铺叙的手法和戏剧性呈现、情景的递进,形成一种线性结构模式,融叙事、言情、绘景于一炉,而层次分明,易于听众接受和理解。
作者发掘出柳永的多个第一,从不同角度探析了柳词的创造性,立体地建构出柳永词的艺术世界。(作者系四川大学讲席教授)
来源 中华读书报
编辑 刘娟
二审 杨韬
三审 闵捷